于禁
生卒:???-221
字:文則
終屬:魏國
籍貫:兖州]泰山钜平 今山東泰安
官至:左將軍 壽亭侯
谥曰:厲侯
于禁-<三國志 于禁傳>
魏益壽厲侯 于禁字文則,漢泰山巨平人也。黃巾起,鮑信招合徒眾,禁附從焉。及曹操領兗州,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,屬將軍王朗。朗異之,薦禁才任大將軍。操召見與語,拜軍司馬,使將兵詣徐州,攻廣戚,拔之,拜陷陳都尉。
從討呂布于濮陽,別破布二營於城南,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。
從攻壽張、定陶、離狐,圍張超於雍丘,皆拔之。
從征黃巾餘黨劉辟、黃邵等,屯版粱,邵等夜襲操營,禁帥麾下擊破之,斬邵等,盡降其眾,遷平虜校尉。
從圍袁術將橋蕤於苦,斬蕤等四將。
從至宛,降張繡。繡復叛,操與戰不利,還舞陰。是時軍亂,各間行求操。禁獨勒所將數百人,且戰且引,雖有死傷不相離。虜追稍緩,禁徐整行隊,鳴鼓而還。未至操所,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,禁問其故,曰:「為青州兵所劫。」初,黃巾降,號青州兵,操寬之。故敢因緣為略。禁怒,令其眾曰:「青州兵同屬曹公,而還為賊乎!」乃討之,數之以罪。青州兵遽走詣操自訴。禁既至,先立營壘,不時謁操。或謂禁:「青州兵已訴君矣,宜促詣公辨之。」禁曰:「今賊在後,追至無時,不先為備,何以待敵?且公聰明,譖訴何緣!」徐鑿塹安營訖,乃入謁,具陳其狀。操悅,謂禁曰:「淯水之難,吾其急也,將軍在亂能整,討暴堅壘,有不可動之節,雖古名將,何以加之!」於是錄禁前後功,封益壽亭侯。
復從攻張繡於穰,擒呂布於下邳,別與史渙、曹仁攻眭固於射犬,破斬之。
操初征袁紹,紹兵盛,禁願為先登。操壯之,乃選步騎二千人,使禁將,守延津以拒紹,自引軍還官渡。劉備以徐州叛,操東征之。紹攻禁,禁堅守,紹不能拔。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,擊紹別營,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、獲嘉二縣,焚燒保聚三十餘屯,斬首獲生各數千,降紹將何茂、王摩等二十餘人。操復使禁別將屯原武,擊紹別營于杜氏津,破之。遷裨將軍,從還官渡。操與紹連營,起土山相對。紹射營中,士卒多死傷,軍中懼。禁督守土山,力戰,氣益奮。紹破,遷偏將軍。冀州平。
昌豨復叛,遣禁征之。禁急近攻豨;豨與禁有舊,詣禁降。諸將皆以為豨已降,當送詣操,禁曰:「諸君不知公常令乎!圍而後降者不赦。夫奉法行令,事上之節也。豨雖舊友,禁可失節乎!」自臨與豨決,隕涕而斬之。是時操聞而歎曰: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,豈非命耶!」益重禁。東海平,拜禁虎威將軍。
後與臧霸等攻梅成,張遼、張郃等討陳蘭。禁到,成舉眾三千餘人降。既降復叛,其眾奔蘭。遼等與蘭相持,軍食少,禁運糧前後相屬,遼遂斬蘭、成。增邑二百戶,並前千二百戶。
操常恨朱靈,欲奪其營(朱靈素質不錯,就不知道操哥為何不喜歡他。)。以禁有威重,遣禁將數十騎,齎令書,徑詣靈營奪其軍,靈及其部眾莫敢動;乃以靈為禁部下督,眾皆震服,其見憚如此。遷左將軍,假節鉞,分邑五百戶,封一子列侯。
建安二十四年,操駐長安,使曹仁討關羽於樊,又遣禁及龐德助仁。秋,大霖雨,漢水溢,平地水數丈,禁等七軍皆沒。禁與諸將登高望水,無所回避,羽乘大船就攻禁等,禁遂降,惟德不屈節而死。操聞之,哀歎者久之,曰:「吾知禁三十年,何意臨危處難,反不及龐德邪!」會孫權擒羽,獲其眾,禁復在吳。
文帝踐阼,權稱藩,遣禁還。帝引見禁,鬚髮皓白,形容憔瘁,泣涕頓首。帝慰諭以荀林父、孟明視故事,拜安遠將軍。欲遣使吳,先令北詣鄴謁高陵。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、龐德憤怒、禁降服之狀。禁見,慚恚發病薨。諡禁曰厲侯。
漢靈帝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黃巾起義,鮑信招合徒眾,于禁附從起兵。
漢獻帝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曹操領兖州牧,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,屬將軍王朗。王朗異之,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。曹操召見于禁,拜軍司馬。
初平四年(公元193年)曹操使于禁領兵攻徐州廣威,拔之,拜陷陳都尉。
興平元年(公元194年)跟從曹操討呂布于濮陽,單獨領兵攻破呂布二營于城南,又單獨領兵攻破高雅于須昌。
興平二年(公元195年)跟從曹操攻壽張、定陶、離狐,圍張超于雍丘,皆破之。
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跟從曹操征黃巾劉辟、黃邵等,屯版梁。黃邵等夜襲太祖營,于禁率麾下擊破之,斬劉辟黃邵等,盡降其眾。遷平虜校尉。從圍袁術將橋蕤于若縣,斬橋蕤等四將。
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跟從曹操至宛,招降張繡。張繡複叛,曹操與戰不利,軍敗,還舞陰。這時軍亂,各抄小路奔太祖,于禁獨領所屬數百人,且戰且退,雖有死傷不相離。虜追稍緩,于禁徐整行隊,鳴鼓而還。未至曹操所,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,禁問其故,曰:“為青州兵所劫。”當初黃巾降後精銳被編成青州兵,曹操寬之,故敢因緣為略。于禁大怒,令其眾曰:“青州兵同屬曹公,而還為賊乎!”乃討之。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發。于禁見敵兵將至,先立營壘,沒有時間見曹操。有的人對于禁說:“青州兵已告狀,你趕快去申辯吧。”于禁曰:“今賊在後,很快就會追擊至此,不先做準備,何以待敵?且曹公(耳)聰(目)明,何必申辯!”後來見了曹操,具陳其狀。曹操很高興,對于禁曰:“淯水之難,吾其急也,將軍在亂能整,討暴堅壘,有不可動之節,雖古名將,何以加之!”于是錄禁前後功,封益壽亭侯。(此時,張郃30歲﹔于禁大約30歲,封壽亭侯﹔徐晃大約30歲,封都亭侯、椑將軍﹔ 樂進大約30出頭﹔封廣昌亭侯,這是于禁一生中所封最高爵位。)
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複從曹操攻張繡于穰,擒呂布于下邳。
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與史渙、曹仁攻眭固于射犬,破斬之。曹操初征袁紹,袁紹兵盛,于禁願為先鋒。曹操壯之,乃遣步卒二千人,使于禁為大將,守延津以拒袁紹,曹操引軍還官渡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劉備在徐州叛變,曹操東征之。袁紹攻于禁,于禁堅守,袁紹不能攻下. 随後主動出擊袁紹的側翼營寨,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,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,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馀屯,斬首獲生各數千,招降袁紹將何茂、王摩等二十馀人。随後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,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,破之。遷裨將軍,後從還官渡。曹操與袁紹連營,起土山相對。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,曹操的士卒多死傷,軍中懼。于禁督守土山,力戰,士氣大振。袁紹破,遷偏將軍。
建安十年(公元205年)冀州平。昌豨複叛,遣于禁征之。于禁急進攻昌豨;昌豨與于禁有舊,降于禁。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,當送還曹操,于禁曰:“諸君不知主公令乎!圍而後降者不赦。奉法行令,事上之節也。昌豨雖我舊友,但我可失節乎!”自臨與昌豨決,隕涕而斬之。曹操聞而歎曰:“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,豈非命耶!”更加器重于禁。東海平,曹操表漢帝,稱于禁曰:“武力既弘,計略周備,質忠性一,守執節義,每臨戰攻,常為督率,奮強突固,無堅不陷,自援枹鼓,手不知倦。又遣別征,統禦師旅,撫眾則和,奉令無犯,當敵制決,靡有遺失。論功紀用,宜各顯寵。”拜禁虎威將軍。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,曹操派遣于禁征討。于禁急攻昌豨,昌豨與于禁是舊交,便向于禁投降。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,當讓曹操處置,于禁曰:「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!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,不能赦免他的罪。遵行和執行法令,是事奉君上的氣節。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,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!」自臨與昌豨決別,隕涕而斬之。當時曹操軍在淳於,聞而歎曰:「昌豨不向我投降,而投奔于禁,是命運啊!」,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。
建安十四年(公元209年)與臧霸等攻梅成,張遼、張郃等討陳蘭。于禁到,成舉眾三千馀人降。既降複叛,其眾奔蘭。張遼等與蘭相持,軍食少,于禁運糧前後相屬,張遼遂斬蘭、成。增邑二百戶,並前千二百戶。
這時,于禁與張遼、樂進、張郃、徐晃俱為名將,曹操每次征伐,不是用為行軍前鋒,就是用為後拒;而于禁持軍嚴整,得賊财物,無所私入,由是賞賜特重。曹操曾經惱恨朱靈,欲奪其兵權。曹操因為于禁有威重,遣于禁引數十騎,赍令書,往朱靈營奪其軍,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。曹操讓朱靈為于禁部下,眾皆震服,其見憚如此。遷左將軍,假節钺,分邑五百戶,封其一子為列侯。(連朱靈都怕他。)
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太祖在長安,使曹仁討關羽于樊城,又遣于禁助曹仁。正值秋季大雨,漢水泛濫,平地水數丈,于禁等七軍皆沒。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,沒有地方可以逃走,關羽乘大船攻于禁等,于禁遂降,惟龐德不屈節而死。于禁被關押在江陵。曹操聞之,哀歎者久之,曰:“于禁跟從我三十年,何意臨危處難,反不如龐德!”
此時于禁官拜左將軍,為五子之首,稱他為曹營外姓頭號大將是絕對沒錯誤的!!!!曹操任人唯才是舉,絕非跟的久官位就會變大,而是以實際戰攻表現作為升官依據,可以說曹操當時對于禁評價是高於張遼、張郃、徐晃!!!且操哥在聽聞樊城有難時,第一時間是派遣于禁作為大將,且左右幕僚也都沒有表示意見,且也沒有準備派遣于禁的後援部隊,足認操哥與幕僚們是相信以于禁的實力是足以克服圍城之難的。
于禁帶領七軍至荊州後,為解樊城之難,急於與關羽決戰,在雙方第一次交鋒時,關羽是被擊退的一方;但由於對荊州地理不熟,加以士卒遠至疲累不堪,無法及時造出足以應付荊州水軍的船艦,以至遭水攻而全軍覆沒而敗北,孫子曰︰知吾卒之可以擊,而不知敵之不可擊,勝之半也;知敵之可擊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,勝之半也。知敵之可擊,知吾卒之可擊,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,勝之半也。故知兵者,動而不迷,舉而不窮。
呂蒙攻破江陵後,孫權釋放于禁並與他會面,于禁乘馬與孫權並行,虞翻喝曰:“爾乃降虜,還敢與我主齊馬?”還差點揮鞭擊之,幸得孫權喝止。後孫權于樓船與群臣會飲,于禁聽聞樂聲後流淚,虞翻又曰:“汝欲作僞求免罪?”于禁雖為他所惡,但猶贊歎其忠義。
魏文帝黃初二年(公元221年)曹丕稱帝,孫權稱臣,欲遣送于禁。虞翻谏曰:“斬之以令三軍,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。”但孫權一心備戰劉備的東征而欲曹魏中立,故還是送遣于禁還魏。
文帝曹丕引于禁須發皓白,形容憔悴,泣涕頓首,拜于禁為安遠將軍。曹丕欲遣使至吳,便命他去拜見曹操的陵墓,陵中畫關羽戰克、龐德憤怒、于禁降服之狀。于禁見,慚愧病發而死。子于圭封益壽亭侯。谥禁曰厲侯。
是時,禁與張遼、樂進、張郃、徐晃俱為名將,操每征伐,咸遞行為軍鋒,還為後拒;而禁持軍嚴整,得賊財物,無所私入,由是賞賜特重。然以法禦下,不甚得士眾心。每每為將,帶隊不亂,最為穩重,可知他治軍有方;而曹操創業之際,于禁為其最得力的左右手,在前期堪稱曹營外姓將領的第一名;而渭水之戰,率軍砍殺四處掠奪的青州軍,且在張繡率軍前來時仍不為所動,仍能整隊擊敗張繡,可見他善於整頓陣行;但他治軍嚴厲,不隨意賞賜給下屬,不得眾心;在曹營30餘年,于禁時而擔任前鋒,時而殿後,時而輔助他人,皆能不負所託,以現在來看,是個完美的工具人。XDDDD
但在樊城之役後,于禁兵敗投降,竟成為後世攻擊他不忠不義的污點,試想當時戰亂頻繁,有多少將領是出自降將之列?五子中,張郃、張遼原非屬曹營,徐晃棄其舊主;太史慈、甘寧、嚴顏、馬超等等,敗將無數,投降反骨者數不勝數,偏偏于禁得此下場,實在令人同情。
若以三國大是分立抵定,則有黃權說不過去;若說黃權是逼不得已,那文鴦、文虎先叛魏國投吳國,又因支援諸葛誕而幫助之前討伐自己的對象,而父親文欽因與其意見不合而被殺,兩人憤而降魏,這又該怎麼辦呢?
人生短短數十年,只求活的有價值,于禁應該是認為降關羽後仍有轉機,可以藉此機會或之後繼續有所發揮才不願意尋死,沒想到回去魏國後遇到寡恩的曹丕,借司馬光的評語,用這下三濫的手段逼死人家,實在不是一個君主該做的事。(不過考慮到曹彰、曹宇、夏侯尚等人,于禁先生,你走的並不孤單阿。)
ps.回到待在吳國那段,虞翻還真是有夠雞巴的,沒必要這樣玩人家吧 = =
(孫策征會稽,翻時遭父喪,衰絰詣府門,朗欲就之,翻乃脫衰入見,勸朗避策。朗不能用。翻投孫策,為功曹,待以交友之禮,出為富春長。)
自己也是棄主出逃,還這樣污衊人家,渾球鱉三阿
太祖建茲武功,而時之良將,五子為先。于禁最號毅重,然弗克其終。《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》
曹操曰:“淯水之難,吾其急也,將軍在亂能整,討暴堅壘,有不可動之節,雖古名將,何以加之!”《三國志 于禁傳》
太祖表漢帝,稱于禁樂進張遼曰:“武力既弘,計略周備,質忠性一,守執節義,每臨戰攻,常為督率,奮強突固,無堅不陷,自援枹鼓,手不知倦。又遣別征,統禦師旅,撫眾則和,奉令無犯,當敵制決,靡有遺失。論功紀用,宜各顯寵。”《三國志 樂進傳》